手机访问
关注公众号

强基计划是否延迟?3大趋势看懂2020年格局!附报名及备考攻略

罗老师

输入分数,看专家推荐大学

输入分数

马上查看 >
免费测你能上的大学

大数据智能推荐 × 专家团队精选

你的分数
高考省份
首选科目
历史物理
再选科目
政治化学地理生物
马上查看>

为了有效防控新冠肺炎,几乎所有的高校本科招生活动时间都推迟了。那么,2020年才刚开始实行的强基计划会不会也受到疫情的影响而延迟?

随着疫情的缓解,已经能做出一定的判断了。接下来小编从3个方面来给大家分析强基计划的招生走向。


解读2020强基计划

1.山大、兰大、中南、川大等多所高校透露强基计划信息

近日,山东大学、兰州大学、中南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在接受采访时都提到了强基计划。

根据山大招生办主任的说法,强基计划招生简章的内容已经整好了,并且已经提交给教育部审核了,专业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中文、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等教育部批复。

川大的“强基计划”强化大类招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中南大学“强基计划”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兰州大学近日发布《关于取消轮值到岗 恢复正常上班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宣布从3月16日起全校各单位符合健康要求的教职员工取消轮值到岗,恢复正常上班。

2、部分高校综合评价已经开始

除了“强基计划”其他特殊类型招生也有动作,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初审已经审核完成。

浙江三一院校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音乐学院也公布简章并且网上报名截止了,上海科技大学也于前两日公布综合评价招生简章,从现在起到5月进行报名。

往年的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差不多也是3、4月左右发布简章,今年虽然自主招生取消,但是从上海科技大学发布综评简章的时间来看,和往年相差不多。

在开学推迟这么久的情况下,综合评价招生暂时还没有通知延后,取消就更不可能了。

3、教育部正常运作且疫情接近尾声

通过教育部官网可以发现,各类通知公告几乎每天不间断的发布,作为公文这么重要的事情绝对不是个别人可以做的,几乎可以断定教育部公务员已经上班,另外主管高校招生的高校学生司官网也是陆续发布公告。

另外,根据央视新闻的最新统计,全国34个省区市中截止目前已经有5个地区明确开学时间,青海已经开学一周了,贵州、山西、西藏、新疆也将在3月中下旬开学,这意味着疫情接近尾声。

无论从高校还是从教育部的工作进展而言,招生准备工作仍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强基计划的出炉应该说是不会太出乎意料,毕竟教育部和大多数高校招办已经开工,而且很多高校的强基简章草案都提交到教育部审批了。

强基的简章是否正常出炉,就看教育部工作人员的审批速度。作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关注、重点扶持的“强基计划”,即使“强基计划”校考考核有所推迟,也不会导致强基简章发布推迟。

因此,按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强基计划简章的出台按照教育部强基文件上要求的3月底公布简章是没多大问题的。

那么,现阶段除了等待政策出台,我们现阶段可以开始着手进行哪些准备工作呢?下面这几点大家可以参考。

强基计划报名及准备

报名平台

1月15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文件中规定2020年取消原自主招生,启动强基计划,并从招生政策、招生程序、加强监管等方面提出了规范高校自主招生的“十严格”要求。

根据往年经验,为了便于规范招生流程,高校强基计划报名大概率会在阳光高考平台(域名:https://gaokao.chsi.com.cn/zzbm/)统一进行。

注册登录

考生首次登陆阳光高考平台报名系统时,需要先进行账号注册,注册成功后才能成功登陆。流程如图所示:

(1)前往阳光高考平台,注册账号

(2)首次点击注册账号后,请注意跳转出新页面为“中国高中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在此页面注册账号信息。(学信网和阳光高考平台信息互通)

注意事项:账号注册请务必使用考生本人身份证信息。注册成功后,安全邮箱会收到相关链接,则报名注册完成。重新输入“考生身份证号码”和密码即可登录报名系统。
报名材料

目前,2020年高校强基计划简章尚未公布,但相关报名材料可以依据原自主招生所需材料进行整理。

报名材料可分为以下9类:

(1)报名申请表(报名系统填写生成);

(2)自荐信/个人陈述;

(3)高中阶段文化课成绩;

(4)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

(5)高三模拟考试成绩;

(6)推荐信;

(7)高中阶段获奖证书及证明材料;

(8)其他可证明材料;

(9)高校特殊要求提供的材料。

根据往年经验来看,高校仅给10天左右的时间报名,在短暂的时间内家长和考生还要进行院校定位等相关工作,因此,家长非常有必要提前开始准备。

附:强基计划相关概念普及

简介

1.学校

起步阶段,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范围内遴选高校开展试点(目前共36所)。


2.专业

强基计划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3.时间(以下为原计划时间,仅供参考)

3月底:公布招生简章

4月:强基计划网上报名

6月25日前:向高校提供高考成绩(不含加分)

6 月 26 日前:高校公布考生名单并公示入围标准。

7 月 4 日前:完成入围考生的高校考核(含笔试、面试)和体育测试,其中体育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

7 月 5 日前:确定录取考生名单并公示录取标准。

4.成绩

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 85%)。高考成绩原则上不得低于各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应单独划定相应分数线)

5.培养模式

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可单独编班,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

强基计划院校定位

2020年强基计划共计36所试点高校参与招生,家长和考生定位目标院校需要考虑多个方面:

(1)考生的兴趣爱好、职业规划

借助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MBTI性格测试等综合评估,科学认识考生兴趣爱好并进行职业定位,从而明确专业意向,综合考量是否适合参与强基计划招生。

(2)院校往年分数线

强基计划招生录取要求考生高考成绩比例不少于85%,考生能否入围决定于本身成绩,家长可结合强基计划高校的院校层级和优势专业综合考量。目前可参考考生的上学期期末和近期模考成绩,并依据成绩变化可随时调整目标。
(3)“保”“冲”策略结合
虽然强基计划入围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确定,但仍有15%的校测可发挥考生的自身特长。

在此基础上,家长和考生可选定多所院校,依据考生发展空间,在高校层级上“冲一冲”。


基计划适合哪些考生

1.成绩优秀的考生

强基计划高校院校层级较高,参与的高校全部都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每年高考关注度最高的一批院校。

在现有高考区分度降低的趋势下,强基计划最高优惠至达一本线录取。所以,建议有条件的考生一定要参与。

2.对基础学科感兴趣

强基计划招生专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直接聚焦到与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关的本科专业。选择报考的考生需要对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高校开设的相关学科感兴趣。在相关学科进修以后,未来将服务于国家前沿产业,就业前景一片光明。

3.有规划的考生

强基计划带给考生的一方面是机会,另一方面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

一方面,报考强基计划的考生与高考同时兼顾,增加名校录取机会。

从强基计划政策来看,高考成绩是入围校测标准,其备考与高考不冲突;从强基计划招考流程来看,前期报名家长可以代劳,考试安排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在高考后有一定备考时间,不耽误高考学习。

另一方面,强基计划实行一校一策,设置单独培养方案,可以获取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

依据教育部文件,强基计划将在研究生推免、直博、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探索小班制、导师制和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重点培养相关领域人才。

输入分数,看能上的大学
独创:大数据推荐 + 专家精选
四川
政/史/地
物/化/生
一键查看 >
高考省份
关闭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请选择科目
关闭
首选
历史
物理
再选
政治
化学
地理
生物

文中提到的大学

查看详情>
四川-成都 | 本科 | 综合 | 公立 | 教育部
985 211 双一流 国家重点 强基计划 中央部属
查看详情>
湖南-长沙 | 本科 | 综合 | 公立 | 教育部
985 211 双一流 国家重点 强基计划 中央部属
查看详情>
山东-济南 | 本科 | 综合 | 公立 | 教育部
985 211 双一流 国家重点 强基计划 中央部属

相关专题

输入分数,看能上的大学
四川
 
物理/化学/生物
点击查看 >
高考省份
关闭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请选择科目
关闭
首选
历史
物理
再选
政治
化学
地理
生物

精选推荐

【速看】报考大学时,搏冲稳保垫是什么意思?怎么填报? 华为认可的大学专业汇总:校招人数最多! 国家公费师范生:报考利弊/招生大学/招生专业/就业前景 中央选调生高校名单:中央选调生最吃香的专业 揭秘:想进入军工集团,就选这些大学和专业!

高考试题

更多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