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
关注公众号

为什么说新高考改革已经全面失败?2022年会很惨吗?

肖老师

输入分数,看专家推荐大学

输入分数

马上查看 >
免费测你能上的大学

大数据智能推荐 × 专家团队精选

你的分数
高考省份
首选科目
历史物理
再选科目
政治化学地理生物
马上查看>

高考改革从2014年开始在上海和浙江开始实行,2017年两个地区完成第一次新高考,中途一些准备加入新高考的省份延迟实行。截止到目前为止,部分人认为新高考改革已经全面失败,这是真的吗?网络所传的“2022年高考惨了”是真的吗?本期为大家详解。


 一、新高考改革已经全面失败?

回答该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新高考改革省份的一些情况:

(1)第一批:上海、浙江2个省市实行新高考“3+3”模式;

(2)第二批:北京、山东、海南、天津3个省市,实行新高考“3+3”模式;

(3)第三批:辽宁、福建、湖北、江苏、湖南、重庆、河北、广东8个省市,实行新高考“3+1+2”模式;

对于第一批和第二批的新高考省份,语文、数学和外语为统考科目,3门选考科目不限,考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即可。

部分人认为传统高考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所以说教育部实行新高考最主要的原因也是为了消除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比如说部分考生某科目的成绩十分拔尖,但其它科目成绩一般,最后在选择大学和专业的时候,都没有优势。如果实行新高考的话,取消文理分科后,那么偏科的考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学习,这样有兴趣地学习,最后发挥特长考上心仪的院校及专业,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整体来看,新高考是非常有利的,学生在高中阶段选科也更为自由,但选科后随之而来的是不同大学规定的选科要求。比如你想在高中是自由选择历史、地理和化学,但在高考时想报考软件工程?那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软件工程仅限首选物理的考生报考。

也就是说,在高中选科的时候,学生面对的不仅仅是从所有科目中选择自己喜欢、擅长的科目,还需要考虑到未来的职业发展,因为志愿专业决定了你目前选择的科目,目前选择的科目也决定了你高考能报考的专业类型。

从目前社会的发展来看,工科专业确实要比文科专业好找工作,并且薪资水平也比较高;另外,考生选择传统理科组合(物化生)的话,那么高考能填报的专业志愿更多。结合以上两点,成绩好的、成绩一般的都会主动选择包含物理的学科,从而导致了考生竞争压力的增加。

综上所述,部分人认为新高考改革其实是失败的,但真的如此吗?小编认为,高中阶段选科时,最好是结合个人发展、兴趣爱好和擅长程度来选择,提早做好职业规划。另外,不要一味追求可能未来会高薪资的专业,要知道,即便再普通的专业,只要你能够学好、学精,你的职业发展之路都不会太差。

二、2022年高考惨了?

关于“2022年高考惨了”这个说法,小编认为主要是以下原因:

1、考试人数的增加

据专业人士分析,2021年高考人数将突破1200万大关。从近几年的高考人数来看,每年都在持续增长,也意味着2022年高考人数会更多,那么考生的竞争压力会更大。

2、考试难度的上升

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随着考试人数的增加,那么试卷的难度也会相应上升,这样才有利于筛选成绩优异的考生。全国成绩优异的考生很多,但是985、211大学和双一流院校招生人数就那么多,要进入一流院校学习,恐怕会变得更加困难。

3、复读生的增加

由于2020年新高考队伍新增了4个省市,导致了2021年复读生人数增加。而2021年新高考新增了8个省市,实行“3+1+2”模式,也就是说在这些省份的考生,可能因为不太熟悉新高考,会造成落榜更加严重的情况,预测2022年的复读生会更多。

正是由于以上三点,所以网络上出现了“2022年高考惨了”的说法。

输入分数,看能上的大学
独创:大数据推荐 + 专家精选
四川
政/史/地
物/化/生
一键查看 >
高考省份
关闭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请选择科目
关闭
首选
历史
物理
再选
政治
化学
地理
生物
输入分数,看能上的大学
四川
 
物理/化学/生物
点击查看 >
高考省份
关闭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请选择科目
关闭
首选
历史
物理
再选
政治
化学
地理
生物

精选推荐

【速看】报考大学时,搏冲稳保垫是什么意思?怎么填报? 华为认可的大学专业汇总:校招人数最多! 国家公费师范生:报考利弊/招生大学/招生专业/就业前景 中央选调生高校名单:中央选调生最吃香的专业 揭秘:想进入军工集团,就选这些大学和专业!

高考试题

更多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