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
关注公众号

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结束!复习备考,看一线教师提了什么建议

杨老师

输入分数,看专家推荐大学

输入分数

马上查看 >
免费测你能上的大学

大数据智能推荐 × 专家团队精选

你的分数
高考省份
首选科目
历史物理
再选科目
政治化学地理生物
马上查看>

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已结束,接下来如何进行复习备考,记者采访了重庆市部分一线教师。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学会捕捉关键词,不能一味煽情或只挖掘深度而无情绪的激荡

  其作文题目是给材料作文,如下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危急关头,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奋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先后有290余万志愿军将士赴朝参战,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中华大地,万众一心,支援前线。历时一年的捐献武器运动,募得的捐款可购买3700多架战斗机。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校团委举行“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西南大学董小玉教授 对联考作文题进行了点评,认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70年的时空、历久弥新,并对考生如何作文提出建议:

本次新高考八省联考采用的是“新材料题型”。凝练丰富的材料呈现,突破了命题作文对考生思维的拘囿;主题的明确“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等,回避了材料作文的泛主题。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70年的时空、历久弥新,此次作文材料关联个人与国家,民族与世界。让考试铭记历史,迎接挑战,方能厚植国家情怀,坚定理想信念。

这则材料让我们想起了一首老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它就是抗美援朝时,中华儿女的精神写照。考生在作文中可以思考下述问题:什么是抗美援朝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的当代价值?现在和未来,国际和国内面临什么挑战?如何以抗美援朝精神去应对挑战?抗美援朝精神在当代社会应如何培育?


一、捕捉关键词,凸显民族的铮铮风骨与血性

今年的材料作文,考生要注意捕捉关键词。诸如国家安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万众一心、山河无恙、家国安宁、世界和平等,通过这些关键词,领悟材料中蕴含的抗美援朝精神以及对世界和平的捍卫。抓住这些关键词,考生写作就有了主旨。

材料中一组组显赫的数据——“290余万志愿军将士”“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30多万名英雄功臣”等,揭示了战争的血腥,历史的疤痕。一位美国大兵回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就像原木一样在行动,一批批冲上来,一批批倒下;又一批批冲上来,又一批批倒下……这种血性让敌人胆寒,让天地动容!这些数据是要告诉我们,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之下,举国上下,凝聚成一股绳,才能拼来山河无恙。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种民族性的舍身忘我的壮举,这种群体性的保家卫国的精神,这种凝聚力、向心力、团结力,是考生写作落笔于迎接现实挑战中要提及的。中华民族这只沉睡的雄狮呼啸着、呐喊着,用自己的激情与生命,捍卫自己的主权,呼唤世界的和平。

二、投身火热现实,镌刻时代精神与家国情怀

考生在审题时,可以联系2020年以来举国严阵以待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找到这个切入点,写作大致不会偏题。要落脚在抗美援朝精神上,落笔在迎接现实挑战上。“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一样的世界上回响着一样的呼唤,一样的是一双双渴望和平的眼睛。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举国筹谋物资,全国一心,自觉居家隔离阻断病毒传播,无数医疗队奔赴疫情重灾区前线,这中间也有很多数据,足以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抗美援朝精神一脉相承而来的众志成城、万众一心,面对民族困境时的民族凝聚力、行动力。

如今,我们的现实仍然是河入峡谷、风过隘口,尤须以精神对决、用意志较量。“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在现实火热,时代紧要之时,唯有团结一致的精神,才能冲破险阻、闯关夺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

材料中要求考生“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那么写作中就要有思考与感受,不能一味煽情而浮在思考的表面,也不能一味挖掘深度而无情绪的激荡。只有感性与理性交融的文章,才能令人眼前一亮。

回望筚路蓝缕、风雨兼程的壮阔历史,正是中华儿女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浴血奋战,“拼来山河无恙”,激情燃烧的岁月孕育和凝结了抗美援朝精神与时代精神。这种精神不是隔岸的观望者,而是投身风雷激荡的拼搏者;这种精神不是冰冷的评判者,而是踌躇壮志的践行者;这种精神不是岁月静好的闲适者,而是舍身忘我的奉献者。


数学:强调“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此次数学试题尤其强调‘核心素养’的落实,‘关键能力’的培养。” 重庆一中数学教师邹发明 称,本次数学卷依旧传承“在知识交汇处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的重要命题思想。学生在复习备考时要注意:一是辩证认识本次适应性测试,认真研究自己后期复习的关键得分增长点,认真研究常考考点与题型。二是重视常见类型问题的不时“回头看”,力争会的问题“会而对,对而全”,注重按问题或方法“类型化”整理自己的笔记与考试题,做到无“死角”清算与巩固。 

基础较好的学生,一方面要重视各个章节的选填题训练。另一方面,在巩固好三角与向量、数列、概率与统计、立体几何等中档解答题的基础上,重视解析几何、导数与不等式等难点章节。此外,对于立体几何试题后移、概率统计试题后移、数学建模问题、开放性问题等的植入都要有一定的备考准备。

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要归纳出常考小题的基础题、中档题的章节与题型,以及选择填空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重点针对三角与向量、数列、概率与统计、立体几何等中档解答题的训练与复习归纳。

另外,要提高计算正确率。不能因一时的失利就给自己妄下结论,也不要因一时考得好得意忘形。


英语:夯实基础提高思维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从此次试卷命题角度来看,更注重考查语篇和逻辑,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思辨能力;从语言素材看,文本难度适中,语言地道,话题涉猎面广,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从知识考查的范围来看,本次考试既注重基础知又考察运用能力,同时还涉及人文背景知识的考查,体现了新课标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在学生备考复习阶段, 重庆外国语学校英语教师马婧 建议:

1. 学生注重书写。作文分值由25分变为40分,考生应注重自己的卷面书写,否则会在这一块拉大分差。

2. 定时训练。阅读仍然是四篇,去掉改错而增加了读后续写。因此在夯实基础提升能力进而提高速度的同时,定期进行定时训练(含作文),增强时间把控能力。

3. 专题训练。考后对自己的英语学科进行分析,梳理出薄弱板块,然后在设定的一段时间内对此板块进行专门的训练,并总结归纳技巧和知识点。

4. 突击作文。读后续写作为新题型,考生应从“读-练-析-背”几个方面进行准备。一是学会解读文本挖掘线索厘清逻辑,二是多写多练,三是找老师分析点评找同学相互学习,四是多背多积累,如积累心理、动作、神态、环境的描写语句,学习并优化自己的句式结构,多背诵优秀范文。

5.最后,万变不离其宗,考生注重夯实基础,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注重技巧和平时训练,调整好心态。

物理:重视模型在解题过程中的功能

“本次物理试题基础知识下沉,关注科学素养,注意甄别综合能力。” 重庆外国语学校物理教师李熙凯 称,一是侧重于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进行综合考察。控制了难度,关注了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例如本卷考察了描述电、磁场的物理量、牛顿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动能定理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内容,学生既较易于上手,又是高中物理学中的主线知识,对引导后续复习方向,稳定应试心态具有积极作用。

李熙凯提到,解决物理问题时核心环节通常包括一下几点:1.将题目文字条件、图表信息翻译成物理条件和物理模型;2.用方程或图像表述物理模型;3.解方程(组)得答案;4.论证答案合理性等环节。本卷均有所涉及,考察了学生的学科素养。

建模能力,是物理学科的核心能力。本卷将压轴题设计为一道带电粒子在叠加场中的运动问题。重点考察了学生综合应用物理知识,建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能力。

针对学生接下来的复习和备考,李熙凯建议,紧扣最新的课程标准,重视教材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关键实验和习题中的经典模型,以“中档题”为主进行复习。

关注近期与物理有关的热点问题:如我国对月球和火星的探测;核能的利用等,抽象出其中的物理模型和临界条件,早做准备。

进一步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之外,还要有意识的训练将常见模型和实际情景建立关联的能力。做到熟悉的模型,要熟练掌握;陌生的模型,能转化成熟悉的模型。模型与实际情景间能紧密关联。

规范的书写,是正确答题的基础。特别在书写解答题时,一定要画准受力分析图或过程分析图。写清对象、过程、规律、答案四个要素。挑战高分的同学,要适度加强建模能力的训练。从细处着手,保持稳健的心态。


历史:增强在新情境中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认真研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全面贯彻落实高考评价体系精神,明确历史学科的功能定位、考查目标和考查要求。” 重庆一中历史教师谢宏强 认为,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历史学科考试已经实现由“知识能力立意”的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评价转变。历史试题的考查直接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乃至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的综合输出。

其次,谢宏强认为,复习备考中应该重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典型试题及说明”和“教学与评价案例”,注重试题设计的新要求、新视角与新的呈现方式,加强对新情境的挖掘和运用,增强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育部考试中心徐奉先在《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指出,历史科试题的情境按照素材可以分为4类:

1.学习情境,指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包括史料、图表、历史叙述、史论等问题。

2.生活情境,指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包括长辈的回忆、影视剧、名胜古迹中的问题等。

3.社会情境,指对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包括社会风俗的来源、国际争端中的历史背景问题等。

4.学术情境,指历史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包括历史学家对某一历史问题有多种看法等。

历史学科的试题情境是学科前沿与社会生活的融合,历史科试题的情境对历史教学具有引导意义,是历史科评价的必要依据和重要标准。复习过程中要引入不同类型的情景材料,提高学生对新材料新情景的解读能力。

其三,要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注重打开历史视野,加强知识的网格化、体系化与历史思维的逻辑化,加强从大时段、全空间视角考察与认识历史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同时要加强学生的综合输出能力训练,强化学生在新材料新情景背景下综合化、自主化运用历史术语答案的能力。

此外,强化对新题型的训练,如组合选择题、不同类型开放性试题。


化学:避免盲目刷题,规范答题书写

“化学试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重点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通过真实情景,考查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践行核心素养。” 重庆外国语学校化学教师何佑伟 分析。

后期复习中,何佑伟建议注重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课程标准,重视回扣教材。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熟练掌握教材出现的实验模型和典型习题。二是进行专题复习,建立思维模型。如陌生方程式的书写、有机物参与的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等。三是精做高考真题,避免“题海”战术。以往年真题为素材,仔细揣摩其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关系,避免盲目刷题。四是适当定时练习,规范答题习惯,对“套路”问题,可适当进行储备。

地理:通过“图文表”的深入解读考查学生综合思维

重庆一中地理教师吴文成 称,本次试题通过全面的“图、文、表”素材引导考生进行综合思维应用、考查考生学科综合方法和综合能力。

在接下来的复习中,吴文成建议:要关注具体的地方地理现实,结合时政热点,以具体的案例来承载学科的高远立意。要构建起跨知识点、跨章节、跨册、跨版本的完整知识结构体系,做到无死角和盲点。还要根据《新课标》和《地理教材》全体系梳理各个知识点,在一定量的试题训练过程中,总结地理试题的命题规律(如方向、技法、设问等),提高应考能力(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思想政治: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养成解题反思习惯

生物:以核心概念为中心,构建基础知识网

“此次试卷突出了主干基础知识理解层面的考查,强调实验技能的考查力度。”对于接下来的复习备考, 重庆外国语学校生物教师季涛 建议,要以核心概念为中心,构建综合知识网络,重视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阐述。还要从基本规律入手,培养综合思维,在高中生物学中,体现得比较多的基本规律是“统一规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局部与整体相统一、微观与宏观相统一等。三是从热点话题入手,提高迁移知识的能力。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关于热点问题屡见不鲜,这类题型重在考查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理解方面的内容,同时更是考查如何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释、解决现实生活以及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有关问题的能力。

输入分数,看能上的大学
独创:大数据推荐 + 专家精选
四川
政/史/地
物/化/生
一键查看 >
高考省份
关闭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请选择科目
关闭
首选
历史
物理
再选
政治
化学
地理
生物

文中提到的大学

查看详情>
重庆 | 本科 | 综合 | 公立 | 教育部
211 双一流 国家重点 中央部属 保研资格 卓越农林

相关资讯

输入分数,看能上的大学
四川
 
物理/化学/生物
点击查看 >
高考省份
关闭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请选择科目
关闭
首选
历史
物理
再选
政治
化学
地理
生物

精选推荐

【速看】报考大学时,搏冲稳保垫是什么意思?怎么填报? 华为认可的大学专业汇总:校招人数最多! 国家公费师范生:报考利弊/招生大学/招生专业/就业前景 中央选调生高校名单:中央选调生最吃香的专业 揭秘:想进入军工集团,就选这些大学和专业!

高考试题

更多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