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
关注公众号

院校满意度 4.2

北京 | 本科 | 理工 | 公立 | 隶属教育部
双一流 211 国家重点 中央部属 保研资格 卓越工程师 双万计划

2024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与制药类专业

摘要: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与制药类专业是一个很好的专业,本页面将展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学生对化工与制药类专业的真实评价,包含综合满意度、就业满意度等。
查看化工与制药类:专业分数线 >

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与制药类专业怎么样?

化工与制药类(含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家谈专业(朱建华教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1953年在清华大学化工系石油工学专业基础上建立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最早的专业之一,经过67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我国石油化工领域最有影响的专业之一。本专业是我校2012年首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2018年又通过了专业复认证。2019年,本专业被评为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及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本专业建设有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北京市精品课程,依托国家工科课程基础化学教学基地、化学与化工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催化重点实验室及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教学与研究机构。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在55名专职教师中,有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名北京市教学名师、3名校级教学名师、2名校级教学效果卓越奖教师、2名校级品牌课教师及3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具有教授及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占专职教师的87.3%;具有博士学位者50人,占91%;博士生导师27人,占49%。承担本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任务的高级职称教师比例高达92%;约65%的教师公派出国进修或为获得国外博士学位后回国的教师。此外,本专业聘请了31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相关企业和行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承担本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化工设计及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教学任务。本专业不断探索满足我国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石油化工等能源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认知度。自1954年毕业的第一届毕业生起,本专业已为国家培养一万多名建设人才,有许多成为科学研究的骨干(7名两院院士)及国家与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吴仪、李毅中等)。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石油化工及其相关领域经济建设需求,具有化学工程及化学工艺方面知识,能在炼油、化工、能源、环保、材料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和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核心课程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过程设计、化工安全与环境、石油加工工程、有机化工工艺及其单独开设的相关课程实验。专业特色本专业是我校石油主干专业和品牌专业之一,也是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具有鲜明的石化特色。本专业办学条件优异,支持的学科有化学工艺国家重点学科、工业催化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及化学工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学科。本专业将学科的最新进展融入到课程知识体系中,提升基础理论与生产实际的结合程度,培育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优越的科研条件用于本科生的培养,如利用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仪器分析中心为本科生开设高等仪器分析实验,将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化工热力学实验,且所有科研实验室均对本科生开放,用于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训练。毕业生适应范围和主要去向本专业的毕业生具备从事石油化工科研、生产、设计及技术管理的能力,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就业前景。主要签约单位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中化四大石油石化公司,部分毕业生进入石油石化相关工程公司和研究院所从事设计和技术研发工作,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到国内各重点高校继续读研深造,部分毕业生通过联合培养等途径出国深造;其他毕业生进入政府部门和民营企业等单位从事管理、规划、运行和生产等工作。能源化学工程专家谈专业(黄星亮教授)我校能源化学工程本科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前身)以清华大学化工系为基础设置了“人造石油”专业,但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上世纪60年代被撤销。进入21世纪,能源作为我国的战略资源,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我校于2010年7月成为首批试办能源化学工程本科专业的5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之一。2012年9月教育部正式将能源化学工程本科专业定位为“化工类”特色专业,属于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2018年我校将能源化学工程本科专业的招生归于“化工与制药类”专业统一招生,入学一年后进入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继续深造。2019年本专业成为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专注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传统能源物质的清洁转化利用,围绕洁净煤化工、生物质转化、能评碳评等方向,建立煤化学转化工程、可再生能源工程、化工用能评估三个能源化学工程方向。本专业拥有一支精练的高素质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包括品牌课教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专业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且大部分具有出国留学经历。所依托的部门具有强大的科研和教学资源,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如化学工艺国家重点学科、工业催化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北京市工业催化重点学科和化学工程重点学科。依托的研究机构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催化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中心、国家工科化学基地、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学生的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及科技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能掌握化石与可再生能源生产、高效清洁转化利用过程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化学加工技术,掌握企业能效评价、过程能量优化等技术,掌握能源化工过程设计技能的,能在煤化工、生物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新能源领域等行业从事化工生产、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化工用能评价、过程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工作的优秀专门人才。专业核心课程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能源工程基础、石油炼制工程、有机化工工艺、煤化学转化工程、可再生能源工程、化工用能评价、天然气处理与转化工程、合成燃料化工设计、能源转化催化原理。专业特色本专业是以煤、气、生物质和燃料电池的合理利用为目标,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和高效清洁能源为宗旨,以适应我国非传统能源、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和技术更新为根本,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巩固“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建设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从掌握“油和气”的加工和利用,拓展到煤、燃料电池、生物质转化等领域的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形成我国煤、气、清洁能源等领域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和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近年来在清洁化油品生产、新型煤化工、燃料电池等能源化工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毕业生适应范围和主要去向本专业以“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为特色,扎实的化学化工基础知识和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知识使毕业生能够适应涉及化学、化工、传统和新能源加工等领域的广泛需求。毕业生就业领域包括:石油加工行业、石油化工行业、煤化工行业、新型能源环保行业、天然气化工行业、电厂化工综合利用行业、生物能源化工行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行业、催化剂生产和研发行业。毕业生可在这些行业从事设计、科学研究、技术管理等工作或者继续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