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投票人数:16人
综合满意度 | 占比 |
五星 | 63% |
四星 | 25% |
三星 | 6% |
二星 | 0% |
一星 | 6% |
学生投票人数:18人
办学条件满意度 | 占比 |
五星 | 68% |
四星 | 5% |
三星 | 27% |
二星 | 0% |
一星 | 0% |
学生投票人数:15人
教学质量满意度 | 占比 |
五星 | 62% |
四星 | 26% |
三星 | 6% |
二星 | 6% |
一星 | 0% |
学生投票人数:12人
就业满意度 | 占比 |
五星 | 34% |
四星 | 16% |
三星 | 25% |
二星 | 0% |
一星 | 25% |
专家谈专业(崔立山教授)材料是现代工业、国防及高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先导,近年来,世界各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材料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尤其是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对材料专业本科生提出了迫切需求。为适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及石油石化发展的紧迫需求,自1998年,我校开始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本专业以培养学生在石油石化工业用材料(钢铁、耐蚀合金及高分子材料)的制造、焊接、腐蚀、失效分析等方面知识为特色优势,在材料腐蚀防护、新材料研究等方面在国内石油石化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专业倚靠的油气装备材料的腐蚀与防护实验室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支撑新材料研究方面的实验室已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能源催化材料方面研究的实验室已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催化重点实验室的主体,本学科专业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三大石油公司重点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大中型骨干企业横向课题,同时本学科专业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1+X”一流学科建设中“X”交叉学科平台的重要支撑单位。目前,我校是石油类高校中唯一具有培养硕士生、博士生的国家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单位,材料专业拥有院士领衔、归国博士组成的高学术水平教师队伍,并与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合作,已成为我国石油石化工业行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及学术交流基地。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从研究方向、学缘和年龄构成等方面不断优化,已形成了学历层次高,梯次趋于合理的指导教师队伍。目前本专业共有专任教师33人,其中正高级9人、副高级13人、中级职称11人。70%的教师具有半年以上的海外学习或访问经历,70%的教师的最终学位从其他高校和研究院所获得。教师职称和学缘结构合理。教师队伍中包括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中组部千人计划青年千人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计划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1人、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人、孙越崎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校青年拔尖人才6人。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石油石化相关领域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能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与科研、生产实际相结合,在石油石化等材料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所或企业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开发和管理的优秀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专业核心课程工程化学基础、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双语)、物理化学、电工电子学、电工电子学实验、机械设计基础、有机化学、材料科学基础I、材料工程基础(英语)、现代材料制备技术、现代分析测试方法I、现代分析测试方法II、电化学基础、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力学性能。专业特色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以高性能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的开发为背景,形成了五个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高性能金属材料、新能源材料物性调控、油气装备材料的腐蚀与防护、油气储层与矿物材料和聚合物高性能化。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形成了鲜明的能源行业特色,同时在高性能材料的设计开发及腐蚀防护等方面形成了独有的特色。毕业生适应范围和主要去向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去向有:主要签约单位为中石油、中海油及中石化等大型石油石化公司,部分毕业生到国内各重点大学继续深造,部分学生通过联合培养等途径出国深造,其他毕业生则进入设计院所等材料相关单位从事设计、科学研究、技术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