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
关注公众号

院校满意度 3.9

广东-广州 | 本科 | 理工 | 公立 | 隶属广东省
省重点 保研资格 卓越工程师 双万计划

2024年广东工业大学机械类专业

摘要: 广东工业大学机械类专业是一个很好的专业,本页面将展示广东工业大学的学生对机械类专业的真实评价,包含综合满意度、就业满意度等。
查看机械类:专业分数线 >

一、广东工业大学机械类专业好不好?

综合满意度:3.5分

学生投票人数:20人

综合满意度 占比
五星 20%
四星 35%
三星 30%
二星 5%
一星 10%
办学条件满意度:4.0分

学生投票人数:24人

办学条件满意度 占比
五星 43%
四星 29%
三星 20%
二星 4%
一星 4%
教学质量满意度:3.8分

学生投票人数:20人

教学质量满意度 占比
五星 35%
四星 30%
三星 25%
二星 0%
一星 10%
就业满意度:3.8分

学生投票人数:20人

就业满意度 占比
五星 30%
四星 35%
三星 20%
二星 10%
一星 5%

二、广东工业大学机械类专业怎么样?

我院机械类含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三个专业,新生入学后第三学期进行专业分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专业概况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主要学习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机电传动控制、工程测试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液压与气压传动等核心课程,同时也完成相关实验实训以及课程设计,包括机械制造技术训练、电工电子实验实训、生产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电液综合课程设计等。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机电传动与控制技术等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受到严格的工程实践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从事机械工程领域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以及设备运行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发展前景广东省是制造业大省,对于机械类专业的人才需求一直非常旺盛。随着近年来以互联网、智能制造技术发展为广东带来持续的技术进步与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发布,“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的转型升级,社会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培养特色本专业依托我校“机械工程”重点攀峰学科,发挥本专业学科齐全,师资力量强,科研仪器领先的优势,做到将学科建设与师资培养,实验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建设等方面相结合。根据教师科研方向紧密结合广东省产业发展的特点,积极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丰富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根据“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要求,结合企业生产实践,制订面向企业需求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依据校企双向选择的原则,选拔大三学生到企业完成最后一年的学业。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导向,搭建多样性的科技创新平台,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近5年来本专业学生在“挑战杯”、“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机器人大赛”等比赛中获国家级奖60项,省级以上获奖人次超过400人。形成了学生积极参加、教师乐于指导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氛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行业定位2017年,在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推出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中,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全国共411所开设了该专业的学校排名第17位。就业情况本专业办学50余年,目前已有毕业生约1万人,为广东省及部分省、市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机械工程技术人才,校友遍及省内知名制造企业。本专业学生当年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8%以上。在历届毕业生中,均有部分同学选择继续深造,考入国内外知名大学,或保送本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著名企业包括广汽本田、深圳华为、TCL电子、美的集团、三星电子、广州地铁、海信科龙、广汽丰田、珠海格力、深圳比亚迪、三菱电机等。招生咨询电话:(020)39322212

联系人:成老师邮箱112736143@qq.com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介绍专业概况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原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方向),是一个“机”和“电”相融合的专业。主要学习机械制造、机电传动控制、工程测试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数控技术、机器人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等核心课程,同时也完成相关实验实训以及课程设计,包括机械制造技术训练、电工电子实验实训、生产实习、机器人系统设计与实践、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数控技术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设计、液压综合课程设计等。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机械自动化、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及其管理等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分析和解决复杂机电工程问题的能力,适合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器人技术、机电液智能测控一体化、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发展前景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社会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一直非常旺盛,同时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面向新工科建设的要求,主动对接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等,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人才可对广东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培养特色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强,为我校最早获得博士点的学位点,拥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2个省重点实验室。本专业根据教师科研方向紧密结合广东省产业发展的特点,积极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丰富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重点突出“机”和“电”的融合,在机械制造、数控技术、机器人技术、机电液智能测控一体化等方面,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教融合模式,全面培养学生解决复杂机电工程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及职业发展能力。同时,教师吸收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依托校内与校外的创新创业训练基地开展活动等。近5年来本专业学生在“挑战杯”、“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比赛中获国家级奖100多项,包括“挑战杯”特等奖两项。形成了学生积极参加、教师乐于指导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氛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行业地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在广东省内排名第2,仅次于华南理工大学。就业情况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原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方向),目前已有毕业生约2400人,为广东省及部分省、市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技术人才,校友遍及省内知名制造企业。本专业学生当年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8%以上。在历届毕业生中,均有部分同学选择继续深造,考入国内外知名大学,或保送本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著名企业包括广汽本田、广州数控、深圳汇川、深圳大族、深圳华为、TCL电子、美的集团、三星电子、海信科龙、珠海格力、深圳比亚迪、三菱电机等。招生咨询电话:(020)39322212

联系人:刘老师邮箱liujq@gdut.edu.cn车辆工程专业介绍专业概况车辆工程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主要学习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汽车发动机热工学、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发动机原理、汽车设计、汽车试验技术等核心课程,同时也完成相关实验实训以及课程设计,包括电工电子实验实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汽车设计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车辆结构综合实验、车辆电气综合实验、汽车发动机性能综合实验、整车性能综合实验等。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掌握车辆的设计、制造、运用管理、保养维修、试验和检测、营销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受到现代车辆工程师系统训练,能在汽车行业内从事产品现代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及经营销售、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发展前景汽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自2009年起我国汽车产销量一直蝉联全球第一。广东是国家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和汽车消费大省,汽车工业产值在全国名列前茅,对于汽车类专业的人才需求一直非常旺盛,同时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车辆工程专业面向新工科建设的要求,主动对接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等,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可对广东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培养特色车辆工程专业是广东省汽车工程学会的副理事长单位和广东省汽车行业协会的常务理事单位,同时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授予权。本专业将学科建设与师资培养、实验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建设等方面相结合,根据教师科研方向紧密结合广东省产业发展的特点,积极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丰富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及职业发展能力。本专业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导向,搭建多样性的科技创新平台,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近5年来学生在“挑战杯”、“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机器人大赛”等比赛中多次获国家级奖项。形成了学生积极参加、教师乐于指导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氛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行业地位车辆工程专业在广东省内排名第2,仅次于华南理工大学。

就业情况车辆工程专业每年毕业的本科生约100人,为广东省及部分省、市培养了一批高素质车辆工程技术人才,校友遍及省内知名汽车制造企业。本专业学生当年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7%~100%。在历届毕业生中,均有部分同学选择继续深造,考入国内外知名大学,或保送本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著名企业包括广汽研究院、广汽本田、广汽丰田、广州东风日产、广汽乘用车、广汽零部件、广州地铁、佛山一汽大众、佛山福迪、深圳比亚迪、上汽集团等。招生咨询电话:(020)39322212

联系人:阳老师邮箱:yanglin@gd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