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投票人数:22人
综合满意度 | 占比 |
五星 | 47% |
四星 | 13% |
三星 | 18% |
二星 | 9% |
一星 | 13% |
学生投票人数:22人
办学条件满意度 | 占比 |
五星 | 57% |
四星 | 22% |
三星 | 13% |
二星 | 4% |
一星 | 4% |
学生投票人数:20人
教学质量满意度 | 占比 |
五星 | 50% |
四星 | 30% |
三星 | 15% |
二星 | 5% |
一星 | 0% |
学生投票人数:23人
就业满意度 | 占比 |
五星 | 26% |
四星 | 8% |
三星 | 4% |
二星 | 17% |
一星 | 45% |
物理学类(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网址:http://phys.cumt.edu.cn/咨询电话:0516-83591591一、招生大类介绍我院本科生采取以“物理学类”进行大类招生的方式。一年级主要学习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二年级进行专业分流,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进入应用物理学或者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各自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物理学类”专业本科教学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实验技能,了解物理科学前沿,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在物理学相关的不同应用科学技术领域(据不同专业设定方向)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相关的管理工作的研究型和复合型应用人才。“物理学类”专业平台课程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工技术、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与原子核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模拟电路基础、数字与逻辑电路。二、大类所含可修专业介绍(一)应用物理学(智能传感与测试、新能源技术与应用)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潜质和职业道德,富有社会责任感,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面宽、数理基础厚实、科学素养高,专业知识扎实,实验技能熟练,能在新能源技术与应用、智能传感与测试技术、凝聚态物理等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应用、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优秀人才。2.专业主干课程: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计算物理;凝聚态物理基础课组(凝聚态物理基础、纳米物理基础、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磁性物理),新能源技术与应用课组(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应用、光伏逆变器原理与技术、新能源技术与应用、储能材料与制备技术),智能传感与测试技术课组(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智能仪器原理、电磁测量)。3.专业选修课: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无损检测原理与技术、大数据系统基础、能量转换及应用、现代科技与物理学、现代分析测试方法、物理专题研讨(研讨)、新型光电功能材料与应用、物联网传感技术、微电子技术导论、非晶物理导论、物理学史(研讨)、宇宙学概论。(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与光电检测、光通信与光信息处理)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光学工程与光电检测技术、光通信与光信息处理技术、现代光学与激光技术等光电信息工程领域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能在光电信号采集、传输、处理,光学系统设计、制作、检测等方面从事研究、开发、应用和管理等工作的优秀人才。2.专业主干课程: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激光原理与技术;光学工程与光电检测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光学工程与设计、光学薄膜与制备技术),光通讯与光信息处理技术(光通信原理与技术、光信息采集技术、光信息存储与显示技术),现代光学基础课组(信息光学导论、非线性光学、光子晶体)。3.专业选修课:现代科技与物理学、现代分析测试方法、微机原理与应用基础、光学专题研讨、高等光学基础、等离子体物理基础、液晶物理基础、量子信息技术、新型光电功能材料及应用、宇宙学概论、物理学史、红外技术、光谱分析技术与应用。三、教育国际化通过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增加全英语及双语课程设置,同时借助多媒体、数字图书馆、基于网络的远端视频、网络课堂等不断开发适用于课堂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在教育改革与创新中不断探索与本专业培养国际化接轨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定期举办教授沙龙,邀请具有海外背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积极邀请国外名校教师交流访问,进一步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四、学生发展在注重培养物理基础的同时,强化专业教育,第二课堂,学生得到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近年来平均考研(保研)率35%,主要考取(保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研究所、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科大等国内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年均就业率98%以上;年均出国率约5%。高度重视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把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的开展作为促进学院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措施,作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渠道,每学年都有超过80%的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计划科技文化活动。学院成立大学生科技协会,下设物理学术竞赛队、单片机训练队、航模队、创客团、天文学社等学生社团积极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近年来,本科生获省级以上创新竞赛奖励20余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2项,省级科研创新计划项目10项,本科生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2篇,其中SCI论文6篇。通过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人才质量不断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五、校友展示1.何松,中国矿业大学物理系2005届毕业生,2011年获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博士学位。2011年-2013年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2015年在日本京都大学汤川研究所JSPS研究员。2015-在德国马普引力研究所-爱因斯坦研究所Junior Scientist。2.周振,中国矿业大学物理系2004届毕业生,2009年获北京大学物理博士学位;2012年带领团队成立了山东希格斯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现任山东希格斯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被中国矿业大学评为创业导师,为桂林理工大学客座教授。3.赵联大,中国矿业大学应用物理学2003届毕业生,2006年获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气象学硕士学位。现为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局海啸预警中心)海啸首席预报员、高级工程师。4.梁羽铁,中国矿业大学物理系2004届毕业生,2009年获北京大学物理博士学位;现为德国吉森大学助理研究员,长期从事粒子物理与高能核物理的实验研究,在高能物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处理的软件开发等方面做出了很重要的工作。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包括二十余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累计引用超过900次。5.敦超超,中国矿业大学物理系2010届毕业生,现就读于美国Wake ForestUniversity (Top 25)攻读博士学位,就读期间在Advanced Material(IF=18.96),Nano Energy(IF=10.3),Advanced Functionalmaterials (IF11.5),ACSAppliedMaterials &interfaces(IF=6.7)等国际知名SCI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国际发明专利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