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投票人数:12人
综合满意度 | 占比 |
五星 | 100% |
四星 | 0% |
三星 | 0% |
二星 | 0% |
一星 | 0% |
学生投票人数:16人
办学条件满意度 | 占比 |
五星 | 94% |
四星 | 0% |
三星 | 0% |
二星 | 0% |
一星 | 6% |
学生投票人数:12人
教学质量满意度 | 占比 |
五星 | 100% |
四星 | 0% |
三星 | 0% |
二星 | 0% |
一星 | 0% |
学生投票人数:12人
就业满意度 | 占比 |
五星 | 100% |
四星 | 0% |
三星 | 0% |
二星 | 0% |
一星 | 0% |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作的技术管理人员,即面向建筑施工企业、工程咨询企业或建设单位,具有工程项目的土建、安装和装饰等专业的估价能力,能够从事工程概、预决算编制和审核、工程标底和报价的编制和审核、工程造价和合同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专业面向岗位:土建工程造价员、安装工程造价员、装饰工程造价员。
二、培养规格1.德育方面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一定的思想水平和道德情操、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备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文化基础;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具备较强的技术综合实现能力,能适应市场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2.智育方面在高中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较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学生毕业时要求掌握的知识和具有的能力为:能够编制和审核一般工程的概、预、决算;具有编制和审核工程标底、投标文件和参与招投标活动的能力;具有进行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能力;具有工程合同管理和工程索赔的能力;具有进行工程项目的初步可行性分析,投资估算的能力;具有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工程计量计价活动的能力;能够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会使用计算机绘制小型工程图;能够进行工程的测量放线;能够编制审核施工组织设计;具有一般公文写作能力,并能填报各种报表和联系单;能够记录、收集、整理、保存各类专业技术的信息资料。
3、体美方面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卫生知识、运动技能、一定的美学知识和健康的审美意识,身体健康,体魄强健,能承担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光荣任务。
4、其他方面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达到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素质要求,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并取得相关的职业证书。
三、就业岗位与资格/等级证书本专业学习内容的选取参照了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要求毕业生除获得工程造价专业大专学历毕业证书外,还必须根据面向的就业岗位,通过参加国家或行业部门组织的统一鉴定,取得预算员、造价员等职业资格证等相应证书。能够从事一般工程项目的投资估算、预算、投标标底和标书的编制及项目经济评价工作;能够进行一般工程造价统计、分析和控制工作;能够从事一般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造价监理和合同管理工作及经济纠纷的鉴定;具备一般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和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工作能力。
四、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专业调研情况及相关职业技能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目标,以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分析专业岗位包含的实际工作任务,确定基本素养模块、职业基础技术模块、职业核心技术模块、职业考证模块、职业拓展模块、毕业实践模块六个课程模块,并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确定每个课程模块所包含的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房屋建筑构造、建筑设备安装与识图、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上、下)、建筑设备安装工程预算、建筑装饰工程量预算、工程造价软件应用等。
五、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根据职业和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适应“校院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使学生具有承担某一工作任务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实践能力;二是职业素质;三是创业能力;四是职业资格证书。
2.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中心,将实践教学各环节(社会实践、实训、顶岗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通过合理配置,根据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等内容,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3.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一是做好校内实训及校企合作基地建设,为实训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二是打造一支理论基础好、操作能力强、能承担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的实践教师团队;三是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聘请企业专家及技术能手到校任教,实现企业和教学的对接。
4.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实施第三方评价,建立科学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校内评价与企业、社会等来自第三方的评价相结合,在实施人才培养的各关键环节都建立相应的质量标准,保证教育过程的良性操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