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轻工业大学创建于1977年,原隶属于国家轻工业部,1998年转隶河南省人民政府。学校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烟草专卖局共建高校、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现有科学校区、东风校区和禹州实习实训基地,占地面积2200余亩。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30000余人。有各类中外文纸质图书243万余册,电子图书860万余册。是河南省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
建校以来,学校牢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为之则易、不为则难”的校训精神和“朴实、务实、扎实”的校风,扎根中原大地,发挥优势特色,为行业、地方和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人才强校战略持续推进。现有教职工220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80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900余人。全职引进加拿大工程院、欧洲科学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5人。有长江学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中原学者、河南省优秀专家、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河南省教学名师等各类国家及省部级人才300余人。建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等27个。
学科专业特色逐步彰显。与国内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科方向10个,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5个,本科专业71个,学科涵盖工、理、文、艺、经、管、法、教、农等9个门类。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安全为特色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以电气装备智能制造为特色的电气工程、以精细化学品制造和化学电源设计为特色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等优势特色学科群。学校的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有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2个,省级重点学科1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位列省属高校第四位。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1个。
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建有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学校在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排名第70名。建校以来,先后为国家输送15万多名优秀毕业生,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河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等多项荣誉称号。学校被誉为“中国电池行业人才培养的摇篮”“烟草行业的黄埔军校”。
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显著。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53个,为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近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3500余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6项、省部级奖励130余项。近三年,主持获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数量居省内高校第二位。连续四年获得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100强。
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突破了速冻、肉品、果蔬等产业技术瓶颈,助推河南省从“中原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的转变;突破了系列烟用香料的制备关键技术,助推了烟草行业高质量发展。装备智能制造领域,攻克了多电机电气系统协同控制的技术难题,为铸造“大国重器”作出了积极贡献;突破了大型装备关键基础件成型过程中的技术瓶颈,成果应用于国内外重大工程建设;解决了高效车载动力系统集成的重大技术难题,成果应用于全球规模最大的客车企业和新能源商用车企业。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突破了系列精细化学品制造和新能源材料开发的关键技术,成果应用于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企业;开发了新型耐磨合金,为“国家新重机工程”、发动机、轨道交通等提供关键耐磨部件。
国际合作交流广泛深入。学校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荷兰、澳大利亚、韩国等三十多个国家的10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设立了学生国际交流专项奖励基金。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巴塞罗那自治大学、格里菲斯大学、圣彼得堡理工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与国外知名高校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9个。有河南省最早的雅思考试中心,被英国驻华使馆誉为“中国最好的考点之一”。荣获全国“年度十大知名中外合作院校”称号。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四个面向”,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职能,努力建成高水平轻工业大学,谱写更加绚丽的新篇章!